在這項研究中報告了通過非金屬摻雜調節氮化碳能級的電勢。制氫效率達到13.92 mmol/g/h。非金屬修飾誘導在體相氮化碳中均勻分布的HOMO和LUMO能級空間分離,這導致了定向電荷轉移,并進一步提高了載流子分離效率。此外,由于p帶中心的向下移動,N和H+之間的吸附強度降低。BOCN的ΔGH*為-1.44 eV,而體CN為-1.92 eV。有利的吸附/解吸平衡極大地促進了氫氣的產生。在這項研究中,通過結合理論計算和實驗表征來研究光生載流子轉移過程,以揭示光催化反應機理。(文末附原文鏈接)
用傳統熱聚合法制備的塊狀g-CN比表面積小,導致光生載流子易于復合,光吸收范圍狹窄,從而顯著限制了其光催化性能。因此,研究人員探索了多種策略來克服g-CN的這些缺點,包括元素摻雜、缺陷工程、構建異質結和納米結構設計。在這些方法中,g-CN的納米結構設計是提升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技術。在納米尺度上設計材料結構可以顯著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積,創造更多的活性位點,并改善入射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遷移能力。
江蘇大學吳官瑜老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主要研究利用光能驅動化學反應,探索高效、穩定的光催化劑及其在空氣凈化、水處理、能源轉化、有機合成等領域的應用。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