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郵編:201824
聯系人:張琳琳
電話:
傳真:
手機:13482229885
留言:發送留言
個性化:www.junengjx.com
網址:www.junengjx.com
商鋪:http://www.zjmenchuan.com/st166825/
金屬管浮子流量計及其流量換算
點擊次數:3267 發布時間:2011-10-24
金屬管浮子流量計及其流量換算 金屬管浮子流量計用于連續測量封閉管道中液體和氣體的體積流量,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能適應各種場合,因此廣泛地應用于流量測量和工業過程控制中。 流量計由傳感器和指示器組成,除就地指示瞬時流量外,還可遠傳輸出4~20mADC電信號,整體采用模塊式組合設計,可在現場快速增加上下限開關 、流量累積功能 ,各功能單元板為插裝結構,具有更換部件簡單、方便、定位準確的特點。 1 為什么要進行流量換算 制造廠家是用水或空氣來進行浮子流量計的標定的。由于實際應用時介質的狀態和標定時不同,根據測量原理,浮子在測量管中的同一位置所代表的流量值和標定時是不同的,要想正確選擇流量計的規格、現場使用好儀表,就要知道它們之間的流量換算關系。 另外浮子流量計行業標準規定其精度是相對于滿量程而言的,所以用戶使用時,其常用流量應達到滿量程的60%~80%以上較為合理,如果用在50%以下則相對誤差會增大,精度受影響,如果流量超過滿量程更是無法正常測量,因此只有正確進行流量換算才能選出適合的儀表。 2 換算的依據 換算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浮子流量計的理論計算公式和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 浮子流量計的計算公式 式中:Q——體積流量 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 式中:P0,P1——兩種狀態下的壓力 a流量關系 B密度關系 式中:M——介質的質量 3 流量換算公式 流量計測量不同介質時流量之間的關系如下式: 從式中可以看到浮子流量計流量換算的實質是密度換算。 3.1 液體的測量和換算 流量計用于液體流量測量時,制造廠是用常溫下清潔的水作為校驗液來標定的,若被測介質的密度與水的密度不同,應對被測介質的流量進行換算。公式如下: 式中:Q1——被測介質的實際流量 3.2 氣體的測量和換算 流量計用于氣體流量測量時,制造廠是用標準狀況下(20℃、101.325kPa)的空氣進行標定的,由于氣體的密度遠小于浮子密度, 公式( 5 ) 簡化為: 式中各項均為工作狀態下的值,為方便起見應換算到標準狀態下,將公式(3)和(4)代入并整理后便得到氣體的換算公式 式中:Q1——被測氣體工作狀況下的流量換算到標準狀態下的流量(Nm3/h) 4 應用實例 儀表選型的實質就是求出換算流量Q0,再根據流量規格選出合適的儀表型號。 例題1用戶的被測介質為二氯丙烷,密度1130kg/m3,流量上限為10001/h,如何選型? 解:換算流量 因此用DN25口徑的浮子流量計進行測量比較合適。 例題 2用戶的被測介質為乙炔(密度為1.091kg/Nm3),壓力為3kgf/cm2,溫度為25℃,流量上限為10m3/h時,如何選型? 解:被測氣體的壓力p1=3×98.1+101.325=395.625kPa 標準狀況下的流量 換算流量 因此用DN15口徑的浮子流量計進行測量比較合適。 金屬管浮子流量計作為過程控制儀表,可以適應高溫、高壓、強腐蝕、劇毒等多種苛刻環境,可動部件少、便于維護,解決了生產中的許多難題。金屬管浮子流量計以其的性能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青睞。而熟練掌握浮子流量計的流量換算對正確選表和用表至關重要。因此了解浮子流量計的性能特點和儀表選型的方法,才能正確選擇性能和價格比較高的類型。 (1)
a——流量系數
Fk——浮子zui大直徑與其同高度錐管橫截面之間的環隙面積
g——重力加速度
Vf——浮子的體積
ρf——浮子的密度
ρ——被測流體的密度
A——浮子的zui大截面積(式中的單位為cm、g、s制) (2)
T0,T1——兩種狀態下的溫度
V0,V1——兩種狀態下的體積從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可以演繹出以下兩種關系 : (3)
(4)
ρ——介質的密度
Q——介質的流量 (6)
Q0——換算成水的流量
Kp——體積流量的密度修正系數
ρf——浮子部件的密度:7900kg/m3
ρ0—— 20℃時水的密度:998.2kg/m3
ρ1——被測介質的密度:kg/m3 (7)
(8)
Q0——換算成標準狀態下空氣的流量(Nm3/h)
ρ1——標準狀態下被測氣體的密度(kg/m3)
ρ0——標準狀態下空氣的密度:(1.205kg/m3)
P1——被測氣體工作狀況下的壓力(表壓+大氣壓)MPa
P0——標準狀態時的壓力(0.101325MPa )
T1——被測氣體工作狀況下的開爾文溫度
T0——標準狀態時的開爾文溫度(293.15K)
Kρ——氣體的密度修正系數
Kp——氣體的壓力修正系數
KT——氣體的溫度修正系數×1000=1074.31/h
×10=38.39Nm3/h
×38.39=18.64Nm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