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 日前,有報道稱,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將在今年上半年四五月份前出臺,規劃設定的產值目標是“五年倍增”,年均增速14.9%。文化產業已經被當作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成為炙手可熱的發展主題。所以文化產業“五年倍增”計劃一經報道便引起網友極大的關注。
圍繞著文化產業是否要轉變發展方式、是否應以GDP論英雄的問題,引得網友紛紛發表意見。
中經網友心的呼吸說:文化產業既然是一種產業,當然要講產值,所以,文化產業規劃產值五年倍增是振奮人心的。但如果把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提到不恰當的位置,作為評判文化產業發展好壞、快慢的標準,這就背離了文化產業的特點和規律,所以,文化產業振興要按照規律來發展。
網友dddsyy說:唯GDP傾向是對文化產業價值和功能的一種誤讀,其致命缺陷是只重視經濟價值,不重視文化價值。所以要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重點是解決文化創造力匱乏、精品力作少的問題。做到這一點,需要藝術家、政府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
9日,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接受采訪時表示“有些文化是不能產業化的”,其觀點引起網友熱議。
網友清寒:我贊成馮老的觀點,正象馮老所說的一樣,文化要承擔的責任就是使人們精神幸福,讓人們充分享受一種文化。無論是文化的政績化還是產業化都誤導了文化產業的真正發展方向。
網友家匯對馮驥才委員“如果哪個地方說,我們這兒文化產業化了,那個地方的文化一定會出問題。”的說法表示十分認可,他表示,“馮老的觀點說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所在,只在正確認識文化的含義及其發展規律,才能真正了解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才能避免盲目的追求利潤、擴大化、產業化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