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肝硬化合并感染及抗菌藥物治療的研究現狀實用——1
閱讀:1168 發布時間:2010-3-17細菌感染是肝硬化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失代償期肝硬化zui重要的并發癥之一。肝硬化患者住院時并發感染或住院期間并發院內感染的占20%~60%,也是zui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大多數細菌感染為院內獲得性,常見的細菌感染不僅包括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還有尿路感染、菌血癥、肺炎、結核、軟組織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在感染的細菌中,多數為腸道菌群,大腸桿菌是主要的病原菌。許多藥物包括抗菌藥物經肝臟代謝而排出體外,肝功能損害時,藥物的體內過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科學合理地應用抗菌藥物,有效控制和預防肝病患者的細菌感染,是改善肝病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近幾年,國內外對此研究較多,同時亦有不少相關報道。為提高臨床對肝硬化合并各種細菌感染的認識,現將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肝硬化合并細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1.1.免疫因素 肝硬化患者易于發生感染的zui主要因素是肝功能不全及與之相關的免疫功能缺陷。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種免疫功能異常,包括網狀內皮系統嚴重受損、補體缺陷、中性粒細胞缺陷、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缺陷、免疫球蛋白缺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缺陷等。
1.2機械防御機制紊亂 除免疫異常外,機械防御機制紊亂也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飲酒后意識不清會影響呼吸時聲門的正常關閉和咳嗽反射,使其易于發生肺炎。腹水的存在限制了呼吸運動,可能導致下呼吸道感染。對肝硬化患者進行的各種侵入性診斷和治療操作也是細菌感染的誘因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上消化道出血是導致感染的重要誘因,尤其對ChildB級和C級的肝硬化患者。而且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如合并感染出血常難以控制。這種現象與細菌通過肝素效應削弱了肝硬化患者凝血機制有關。薈萃分析表明,細菌感染是止血失敗的獨立預后因素,對這些患者死亡有重要影響。因此,在肝硬化合并靜脈曲張出血時,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是必要的,不僅可用于有感染癥狀和跡象者,還可用于無感染存在者,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降低細菌感染的發生率,節省費用,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