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Cell同期三篇華人學者文章
閱讀:1145 發布時間:2011-6-28要: 6月24日出版的Cell雜志同期刊發了華人學者刊發三項研究成果,包括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宋紅軍研究組的遺傳標記新方法,以及作為封面文章的,由香港科技大學張明杰教授的骨架蛋白研究新成果,和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會發展成癌癥的疾病的新機理。
生物通報道:6月24日出版的Cell雜志同期刊發了華人學者刊發三項研究成果,包括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宋紅軍研究組的遺傳標記新方法,以及作為封面文章的,由香港科技大學張明杰教授的骨架蛋白研究新成果,和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會發展成癌癥的疾病的新機理。
Invitrogen《染色和標記技術經典指南》>> >>
*篇文章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遺傳標記新方法,分析自我更新,多能性成人神經干細胞特征,這將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成人神經干細胞。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宋紅軍教授和明國麗教授,宋紅軍教授近年來也回國支持國內科學研究,今年清華大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成立,他與美國Stowers研究所的解亭教授就共同為這一中心牽頭組建了一支杰出青年科學家核心團隊。
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瘤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中的不同區域發育形成,目前圍繞這一方面有一個基礎問題未得到解決,這就是細胞發育是來源于不同系的祖細胞,還是來源于自我更新,具有多能性的神經干細胞。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遺傳標記新方法,可以幫助追蹤成體小鼠海馬齒狀回(dentate gyrus)中的單個靜態的,能表達巢蛋白的放射狀膠質細胞樣細胞(radial glia-like,RGL)前體。這種克隆分析方法能識別出RGL活化多個模式,包括對稱的,和不對稱的自我更新。
研究人員發現體內長時程譜系追蹤能揭示包括RGL(s),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在內的克隆比例,分析來自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的個體RGLs的情況。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RGLs是自我更新,多能性神經干細胞,這一研究也為了解成人神經干細胞提供了重要資料。
另外一篇文章中,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張明杰教授,與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一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骨架蛋白:INAD的作用機理。INAD在果蠅光感受接受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一種調控光感信號的骨架蛋白。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生化實驗和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分析,發現INAD骨架蛋白中的一種PDZ構象:PDZ5的氧化還原作用是由其與另外一個INAD構象位點:PDZ4相互作用調控的。這些研究成果說明,骨架蛋白是通過二硫鍵氧化還原作用來調控信號傳導的。
除此之外,來自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牛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sidual Embryonic Cells as Precursors of a Barrett's-like Metaplasia”的文章。
巴氏食道癥(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道下段黏膜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這一疾病1950年由Norman Barrett提出,1957年確認,已漸為人們所關注。巴氏食道癥癥狀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發癥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胸痛及反胃,常常發展成食管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p63缺陷型胚胎能快速發育成具有與巴氏轉化(metaplasia)相似基因表達譜的腸狀轉化,這說明巴氏食道癥常常可以由剩余的胚胎干細胞發展而來,這揭示了這一可能發展成癌癥的疾病的新機制,為治療和預防相關的疾病提供了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