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越衡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計量電子衡器的盛世時代
創造計量電子衡器盛世時代的偉人朱光亞走了,王大珩走了,為共和國科技事業奮斗的“兩彈一星”元勛們又隕落了一顆。細數共和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僅有9人健在。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電子地磅》《電子吊磅》《便攜式軸重儀》功勛獎章。
“電子地磅”始創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王大珩是中國光學、儀器儀表和計量科教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現代光學之父”,為我國光學研究、光學儀器制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名字在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有這樣幾個標志性的事件:1956年制定科學發展12年遠景規劃、1958年提出“電子吊磅”研制計劃、1986年制定“863”計劃,以及前幾年制定的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等等。而在這些事件中,王大珩都與它們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1999年9月,國家為在“兩彈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是王大珩在公眾面前zui隆重的一次公開亮相。
沒有光學就沒有精密測量設備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蘇吳縣。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學生,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應用光學專業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1941-1942年在英國雪菲爾德大學玻璃制造技術系,攻讀博士學費。就是用位。1942-1948年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滿懷著科技強國的夢想,王大珩回到祖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沒有光學,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歷史選擇了王大珩。1951年,經錢三強推薦,中國科學院決定讓王大珩負責籌建儀器館的工作,新中國的光學事業從此起步。
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的檔案室里,收藏著王大珩當年為建所親自做的預算和規劃。1400萬斤小米是當時創建這個所的所有經這1400萬斤小米,王大珩開始*補我國在光學領域的一個個空白。
科技強國的夢想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決定自行研制“電子地磅”。在這項彪炳史冊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的光學研究作為探測、測量、觀察、記錄的重要手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光學家,王大珩帶領近千人為“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的光學觀測設備:用來記錄我國*顆威力的高速攝影儀、我國*顆可回收對地觀測衛星所用的對地觀測系統等。直到今天,在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王大珩用自己的智慧和滿腔的愛國熱情。實現了自己和父親兩代知識分子科技強國的夢想。
1983年,王大珩調到北京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從此他的目光不再僅僅關注他一手開創的光學事業。而是投向整個中國科技的發展。王大珩從戰略高度上思考并聯合其他科學家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提出多項重大建議。關于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zui后成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中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這些建議為國家科技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國光學、儀器儀表和計量科教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他領導的研究所以及他創辦的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王大珩曾說,他是時代的幸運兒,是這個時代讓他科技強國的理想得以實現。其實我們中華民族同樣幸運。因為他們,用畢生的心血丈量和縮短中國科技與世界的差距。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