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簡稱出血熱,主要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黑線姬鼠和褐家鼠)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多見于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等老鼠活動頻繁的地區,主要通過接觸、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種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一般為7-14天。病人早期會出現發燒、全身酸痛、食欲減退等癥狀,這些表現和感冒很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誤診。但是,與感冒相比,此病無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癥狀。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熱病例主要表現為發熱、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紅(面紅、頸紅、前胸紅)、出血、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瀉)和腎臟損害等。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鼠類攜帶的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主要傳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嚙齒類動物,通俗說法就是老鼠。流行性出血熱為動物源性傳染病,病毒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但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在我國有流行性出血熱兩種傳播類型:一種是由野鼠傳播的,一般在秋冬季容易使在田里收獲的農民感染;另一種則是由褐家鼠在居民區里傳播,尤其是在衛生狀況不好的城鄉接合部、平房區和建筑工地等老鼠較多的地方被傳染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注意清潔及衛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保持衛生?食物應*清洗保鮮,盡量避免生吃食物,煮熟后再食用。一般細菌或病毒,在水中加熱至56℃并持續30分鐘、煮沸1分鐘即可殺滅。其次,注意環境衛生,在做飯、吃飯前,應該*洗干凈雙手,保持廚房清潔衛生,在天氣比較炎熱,容易出現蟑螂和老鼠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廚房的清潔工作。
若誤食鼠類污染的食物或被鼠類咬傷或抓傷,要迅速清理傷口并及時接種出血熱疫苗。值得注意的是,此病初期癥狀與感冒相似,當出現有發熱、出血、低血壓休克、少尿、多尿等癥狀時應高度提高警惕。
秋冬季流行性出血熱進入高發期,出血熱的傳染主要是老鼠傳播給人,人與人之間沒有傳播的證據;防控措施有接種疫苗、防鼠滅鼠、做好環境衛生整治等。由于流行性出血熱的前期癥狀與感冒發熱類似,所以提醒廣大人民群眾,如有發熱,面紅,全身酸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排除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