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智博會上國家文物局展館陳列的“文物的身份”系統吸引的參會觀眾紛紛駐足觀看,大家都好奇科技是怎么助力文物管理工作的。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文物的身份”主要用于鑒別文物的真偽,這套系統全稱叫“高光譜文物指紋數據采集系統”。
近些年文物盜竊案時有發生,或入室盜竊或以贗品替換真品。后者多發生于文物外展或者人員交接工作時,文物經常外出展覽與交流,展出后回庫,文物保管員很難判斷退庫的文物是否被更換和損壞,不能*解決文物被替換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是文物沒有技術檢查手段、沒有技術檔案,造成了漏洞。
現在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都已意識到了文物內部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很多博物館不但從組織機構上加強管理而且也強化了技術防范措施,同時在文物庫區引進了大量“高光譜數據采集系統”等現代化設備。
高光譜成像系統可以識別人眼視覺范圍外的光譜信息,能夠在對文物近乎無損的情況下,辨別 出庫文物和返回入庫的文物是否為原物。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高光譜成像技術,準確測量記錄藏品的光譜特征數據,為每一件藏品建立*的光譜信息檔案——文物身份。藏品有了身份后,出入庫文物就可以通過檢測對比“文物身份”上的相關數據信息有無差異來確定藏品的真偽啦。出庫的藏品須經高光譜成像的檢測并存儲其身份的證明信息后方可出庫。出庫的藏品再返回入庫時也須經高光譜成像檢測,對比檢測數據無誤后,方可入庫。
有了高光譜成像分析技術,就再也不用擔心“貍貓換太子”的劇情上演啦。也為解決長期困擾博物館界的文物藏品被竊、掉包、責任糾紛等問題邁出了堅定有益的一步。
如下兩圖是某畫家的一幅中國畫作品,其中一幅為別人后期臨摹作品,由于臨摹過于逼真,普通讀者及工作人員很難通過肉眼判斷兩幅作品的真偽。
圖A 圖B
我們使用高光譜成像分析技術,通過提取兩幅作品同一位置處(如綠色葉片和紅色果實)顏料的光譜反射特征,由于所用顏料及繪畫時間的不同導致光譜特征有明顯差異,對比原始“文物身份”參考光譜信息,即可輕而易舉的辨別真偽。經分析鑒定,圖A為畫家原作,圖B為臨摹作品。
圖2 原作和臨摹作品光譜曲線對比
易科泰公司及其EcoLab光譜成像實驗室長期致力于先進光譜成像技術研發集成及應用推廣,為您提供文博考古科研應用領域全面解決方案: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