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治理在我國歷來已久,也是長久以來一直在致力做的一件事情。我國人口眾多,對資源使用量大,也有非常高的生產量。在高產量的背后是大量塑料的廢棄,光是廢塑料處理給社會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據測算,目前我國廢棄塑料年產生量一千萬噸左右,再加上進口廢塑料近500萬噸,社會擁有量約1500萬噸左右。然而,我國廢舊塑料回收率卻是不足25%。
但我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隨著大量資本的涌入,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卻仍屢屢遭遇尷尬——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再生資源回收率卻仍舊很低,這是為何?
國內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難,當前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有多方原因所致:
缺乏專業、規范化的回收網絡體系,無組織、無管理、不環保的小回收主體在整個回收行業中占較大比重。
回收網絡建設具有公益屬性,但卻長期被政府看成商業屬性。因此,很多地區的回收網點,即社區回收站點以及分揀中心,沒有納進城市土地建設規劃,常常被行政部門以不符規劃為由被陸續拆除。
行業產品繁雜標準欠缺,部分品種甚至無標可依,給分類回收利用增加難度。
目前各地政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但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生活垃圾缺乏全國統一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目錄,普通大眾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只能填埋和焚燒,哪些是有害垃圾需要專業化投放和儲存。
比如廢紙、廢塑料、廢紡織纖維、餐廚廢棄物等,品種、成分混雜,檢測手段、議價標準各異,無章可循,無標可依。行業的非標準化,不但給加工利用和電子交易造成困難,也給政府出臺一些扶持政策,尤其是稅收優惠政策帶來很大困擾。
行業技術水平較低,缺乏規模優勢,再生資源利用能力受限。
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尚存諸多技術瓶頸,回收環節分揀粗放,缺少精細化分揀技術,加工利用環節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低,尤其缺乏處理規模大、經濟效益好且具有帶動效應的重大技術和裝備。以前大家認為再生資源是低檔次、低門檻,不需要技術含量,導致行業里面沒有產學研模式,沒有大量科學基金的投入。
近年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對打破傳統批發市場地域的局限性有極大的幫助。
結語
再生資源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內容;再生資源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加工處理行業,而是關系城鄉環境治理,涉及全社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打造;再生資源不再是傳統的物資回收行業,它在供給側端屬于綠色、環保、*產能。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是將我國破解資源瓶頸的有效突破口,國內資源回收市場潛力巨大。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10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或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