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DSC差示掃描量熱儀的主要原理講述
DSC差示掃描量熱儀是在程序溫度控制下測量樣品與參比之間單位時間的能量差(或功率差)隨溫度變化的一種技術。優點:使用溫度范圍廣(-175℃~725℃)、分辨能力高和靈敏度高。測試材料限制少,除腐蝕性材料外,一般材料均可。分析功能覆蓋廣,除差熱分析一般功能,還可以測試各種熱力學參數,如:熱焓、熵和比熱容等。根據所用測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功率補償型DSC和熱流型DSC。
DSC差示掃描量熱儀工作原理:
當物質的物理性質發生變化(例如結晶、熔融或晶型轉變等),或者起化學變化時,往往伴隨著熱力學性質如熱焓、比熱、導熱系數的變化。DSC就是通過測定其熱力學性質的變化來表征物理或化學變化過程的。它是在程序控制溫度條件下,測量輸入給樣品與參比物的功率差與溫度關系的一種熱分析方法。實驗過程中記錄的信息是保持樣品和參比樣的溫度相同時,兩者的熱量之差,因此DSC得到的曲線橫軸為溫度(時間),縱軸為熱量差。
DSC原理的差示掃描量熱儀(DSC)的基本原理是試樣在熱反應時發生的熱量變化,由于及時輸入電功率而得到補償,所以記錄試樣和參比物下面兩只電熱補償的熱功率之差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
差示掃描量熱法有補償式和熱流式兩種。在差示掃描量熱中,為使試樣和參比物的溫差保持為零在單位時間所必需施加的熱量與溫度的關系曲線為DSC曲線。
曲線的縱軸為單位時間所加熱量,橫軸為溫度或時間。曲線的面積正比于熱焓的變化。DSC與DTA原理相同,但性能優于DTA,測定熱量比DTA準確,而且分辨率和重現性也比DTA好。它可以用來研究生物膜結構和功能、蛋白質和核酸構象變化等。